母語奠定孩子思考語言的預設值,基礎很強,扎根在孩子的思考系統裡。
兒子自三歲半開始上學接觸第二語言(英語),到了五歲的時候開始閱讀英語。在他八歲整的時候開始,英文與中文達到了相似的程度,兩者開始打架,造成輕微的口吃(思考的預設值不停地在兩者之間轉換)。兩個語言整整互相爭鬥了三年,到了11歲整的時候,他的思考系統拋棄了中文、確定是以英文為預設值,口吃才改善。
兒子從來沒有學習閱讀中文,也就是說他的母語(中文)一直是處於文盲的程度(就像三百年前的美國印地安人,只有口語卻沒有文字,當然也就沒有書來傳承祖先的智慧)。主軸語言的文字,不但是閱讀思考的基礎,也是寫作或口語深度表達的基礎。不認識文字,就不可能有深度的抽象思考,也無法衍生出有深度的邏輯推理、沒有深入情節發展的想像力、沒有深刻的組織能力,更無法深度表達自己,包括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者敘述一件事情細膩的發生經過。若是不懂精練的文字,將影響孩子的思考發展。
人用其最精進的一種語言作為思想情感的主軸,但是如果不懂這個語言的文字,思想情感必定膚淺。在美國成長的孩子,從小跟著父母在家說中文,但是大部分孩子不懂中文字、不閱讀中文書(或者學過一點,但是中文閱讀量極小而淺)。在英文方面,即使是高教育移民父母,也無法提供孩子像美國父母一般的流利深度;我兒子是在8歲到10歲這三年大力道加強英文閱讀、口語、寫作,才在11歲的時候超過母語思考,切換成英文為他的主軸語言;如果移民孩子下課完全不閱讀英文課外書籍,那麼孩子的英文口語一般大約在13歲(八年級)的時候和母語中文口語達到類似的程度(用母語學習者的國小五年級左右的聽力與表達水準),之後才逐漸改換英文為主軸語言。也就是說在三年級到八年級之間這段應該要奠定紮實的主軸語言能力和思考根基的重要時期,他們用薄弱的中文、交叉著不精鍊的英文來思考,所以兩個語言都紮深不了,也代表思考維度必定兩者都無法深入。
在美國成長的移民孩子中,我看到了雙語的另一面:英語與母語中文之間有一段打架期,要靠不斷精練的英文閱讀,幾年之後第二語言才可以戰勝母語,成為思考主軸。在這之前,無法跨越成深度思考(因為沒有學中文字,也沒有足夠的中文書可以閱讀)。但是這個轉換在11歲之前就要完成,否則11歲正值孩子腦部學習大跳躍,若是語言跟不上來,腦力也就上不來,11歲起的大腦跳躍期就得一直空擺到閱讀文字的能力上來了為止,但是青少年期的神經元修剪和髓鞘變粗卻不等你。
在美國成長的中國孩子,中文即使學會閱讀了兩三千個字,最後長大後仍然不會是中文成為主軸語言,因為畢竟環境是靠英文生活,而大腦是現實的,會把更多的專注力轉移用在需要用來生存的語言。在美國,就算回家每天花一點時間做中文功課,中文也必定精煉不了;但是如果英文閱讀也不精煉,那未來以英文為主軸的思考也必定淺薄,連學校教的學科如數學也難達到深度推理,後面接著的物理就更困難;歷史無法深入比較、分析,寫作無法盡意表達自己,遇到假新聞無法用深刻的推理來辨識;在未來的工作方面也難以承受深度思考及表達的內容如:律師、社論新聞記者、政治人物、教授、高層決策人物。
美國很多西語裔(中南美洲)的孩子,在家父母只會講西班牙語,所以孩子下了課只講西班牙語(鄰居、朋友全是西班牙語裔),但是卻不認識西班牙字(他們唱西班牙歌的卡拉OK時,是看不懂歌詞字幕的)
)。每日在學校講六個小時的英語,做學校的英語作業,但是卻沒有大量閱讀英語書籍,結果通常孩子長大後,對西班牙語沒有信心,對英語也沒有信心。我的一位西語裔朋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西語和英語兩邊的笑話他都聽不懂(笑話常是玩弄語言文字來影射生活習俗),他既沒有傳承到西班牙語文字文化,也沒有拾起英語精髓(儘管如此,他從小的英語資源還是比台灣正在推行的雙語學校豐富太多了:英語母語教師、有英語母語同學、買菜辦事看手機打客服電話都是英語交流⋯)。
主軸語言能力直接影響到孩子抽象思考的基本能力,比方說算數學的時候,是用國語來思考。如果主要語言能力沒有得到足夠的磨練,就投入到第二語言,最終會「兩敗俱傷」,影響孩子一生。
黃夏成先生(慕真在家教育協會理事長)建議,先讓孩子有能力把第一種語言(母語)精鍊流利之後,才學其他語言。他以家鄉馬來西亞為例:十幾、二十年前,馬國政府推動馬來文、華文、英文三種語言並重,無論在課程的時數和比重上,三者完全一致,如今這群長大的孩子,「三種語言都是半瓶水。」
我上網做了一下功課:馬來西亞的三種語言(馬來語、英語、華語)都是一樣強勢;官方語言是馬來語,但是在某些城市是用英文作為日常生活用語,學校再教華語。來看看馬來西亞的2018年PISA測驗成績:
閱讀416分,達到基本素養(二級)的學生比例只有54%(國際平均閱讀487分,達到二級的有77 %;台灣閱讀503分;美國閱讀505分;中國555分第一名)。差40分就等於差一個年級,所以馬來西亞的閱讀程度低了國際平均大約兩年。
另外馬來西亞的數學、科學,也都是在全世界吊車尾的3分之一。
有一點令我特別詫異:即使具有家庭經濟優勢的馬來西亞學生,也只有2%達到最佳閱讀標準(層級五 )⋯按照道理經濟優勢家庭會在孩子教育下盡功夫、課後補習絕對不少,但裡面卻只有2%可以達到優異的閱讀標準!這個反應了主軸語言(馬來語)沒有到達一定深度的後果;這不是因為孩子不用功或是沒資源,而是因為本來應該用在耕耘主軸語言的時間和精力被除以三了。
台灣學生在PISA的表現一直亮眼,這跟台灣學生的學習工具"中文程度好"有絕對的關係。如果不想要台灣學生的學習力、思考力下降,那麼中文程度也不能下降。
如果台灣要繼續保持在PISA閱讀503分、數學531分、科學516分這樣優異的成績,那麼中文教學的時間就不能比現在少;除非可以做到教英文的時間可以比目前教中文的時間更長(不只長一點,要長很多!因為不但一放學就不用英文,而且台灣教師的英文程度絕對比不上英語母語國家的教師,再說身邊環繞的同學們都是跟自己一樣的英文半瓶水,另外還缺乏足夠的英文讀物⋯這樣分析下去,我真的不知道怎麼有可能?),才有可能轉換成用英文考閱讀保持在503分。要是中文沒有503分,英文也沒有503分,那麼思考力也沒有503分了!
最新文章:
【阻礙成功的特質, α世代的小孩全有了】
推薦閱讀:
【孩子的英文從落後到超越白人同學】
【美國公校數學崩壞:挽救孩子數學要靠家長自己】
【美國新興的AI高中:課程全面融入AI教學將帶來的傷害】
【挑小提琴,我只看音質!其餘免談】
【擠進美國頂尖青少年交響樂團,教會我們的事】
【拉小提琴,把兒子練成雙撇子!】
【當孩子讀完原文哈利波特全集,其英文詞彙量、藍思值、SAT及托福的掌握度】
【阻礙成功的特質, α世代的小孩全有了】
【今日美國明日台灣,108課綱不會降低升學壓力,只是轉換軍備競賽項目罷了!】
【男孩子肩膀幾歲開始變寬】
【角膜塑形片 又稱OK鏡,真能減少孩子的近視加深速率?!兒子親身經驗】
密碼文章:
留言列表